“我来自一个H开头的省份。”当被问及是不是湖北、湖南或海南时,他们都会否认,最后才揭晓答案是“福建”。这个笑话甚至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,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段子。
闽南话中“h”和“f”不分的现象,实际上是闽南语对古汉语发音特点的一种传承。在唐代以前,汉语中并没有“f”这个声母,“f”这个声母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。闽南话没有“f”这个声母,正是保留了古汉语发音特点。普通话里的“f”在闽南话里白读音一般是“b”,文读音一般是“h”。因此,闽语区的朋友容易把“f”读成“h”。
闽南语不仅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发音特征,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。比如,“锅”在闽南语中被称为“鼎”,“筷子”称为“箸”,“粥”称为“糜”,“跑”称为“走”,而“走”则称为“行”。这些古汉语词汇的存在,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提供了便利,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,也常常使用闽南语进行举例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意思。
闽南语中保留的大多数唐代发音,与日韩语言在唐代中国的影响下形成的发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日语和韩语中的许多汉字词汇与今天的闽南语发音几乎一致,例如,“世界”在日语中读作“sekai”,“先生”在闽南语中读作“sian-se”。这种相似性让闽语区学习日语或韩语的朋友们感到十分亲切。
前文提到,闽南话的发音又分为文读音和白读音,在闽南语的发音体系中,文读音和白读音的区分尤为明显。文读音类似于书面语,多用于正式场合,而白读音则类似于口语,多用于日常环境。两者之间的发音也截然不同,这在小学用闽南语读课文的搞怪经历中体现地淋漓尽致,那时的我经常需要在文读音和白读音之间切换,阅读课文时总是感到磕磕绊绊。后来,通过系统学习“闽南童谣”这门趣味活动课,我逐渐掌握了部分文读音,才发现采用平时对话用的白读音并不适合朗读课文。在实际交流中,白读和文读的使用取决于具体的词汇和语境,有时候,同一个词的不同读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。此外,一些专有名词的读法也有特定的习惯,比如“厦门大学”通常用白读,而“厦大”则习惯用文读。
闽南语的这些独特之处,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,也让我们对这门古老方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,更是文化的载体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。让我们珍惜并传承这门语言,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