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悦·成长】从外在驱动到内在觉醒——解码自驱力
文/培训中心 李伟
2025-08-19
邹金艳
浏览量: 125 | 还没有评论




      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——明明到了约定好去健身的时间,可一想到要换衣服出门就瘫在沙发上;明明后天就要交的工作报告,今天还只是新建了word文档;明明已经很困,眼睛已经熬不住了,但就是舍不得放下手机;明明有紧急的事需要处理,但总想和时间较劲?安抚自己:等等再做吧。我们总以为缺的是意志力,但真相往往更复杂:传统的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激励方式,在这个时代正逐步失效。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,我极力向你推荐一本书,来自丹尼尔·平克的《驱动力》2023新版。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的想法和感悟,在这里简单跟大家分享。

驱动力的分级:1.0、2.0、3.0

驱动力 1.0:活着。核心跟动物差不多,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本能。驱动原因:饿了要吃饭,渴了要喝水,困了要睡觉,遇到危险要跑或者打。如果不这么做就活不下去。

动力 2.0:胡萝卜+大棒。核心是别人用奖励和惩罚来驱动你。驱动原因,做好了有好处,做不好有惩罚。为了“得好处”或者“躲惩罚”而行动。

驱动力 3.0:自己想要去做,而且没有任何条件地付出只为获得自己所谓的结果体验。其核心区别于1.0和2.0,不是因为怕罚,也不是纯为钱,而是自己真心想做、想做得好、觉得有意义!驱动原因,个人的内在动机,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有股劲儿,就想干,而且想干好,觉得干这事儿值!

最好的驱动力:自驱力

米哈伊・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“心流理论”揭示:当挑战与能力匹配时,人会进入全神贯注的最佳状态,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奖励。专业钢琴家每天 4 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,并非因外部压力,而是源于“把事情做得更好”的内在渴望。专精遵循三条法则:它是一种“增量思维”,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;它需要“刻意练习”,在痛苦中突破舒适区;它是一条“渐近线”,永远无法完全抵达,却因这种无限接近而迷人。这也是最好的驱动力,我们将它称之为“自驱力”。想要让人真正拥有自驱力,需打破外在激励的桎梏,激活自主、专精与目的三大内在引擎。

自驱力的三大内在引擎:自主、专精与目的

自驱力第一大内在引擎“自主”。谷歌工程师每周能用20%时间做任何项目,于是Gmail诞生了;卖鞋网站Zappos的客服不用背话术,按自己方式聊天竟成行业标杆。当人拥有对工作内容、时间、方法和团队的选择权,责任感反而破土而出。就像某位取消创新管理CEO说的:“管理不是盯着谁在工位,而是创造让人发光的环境。”

自驱力第二大内在引擎“专精”。它不同于“服从命令”,而是渴望把热爱之事越做越好。心理学家发现“心流状态”——挑战与能力恰好匹配时的忘我境界,才是高效又快乐的密码。泰格·伍兹永远觉得下一杆能更好,钢琴家每天重复枯燥音阶,他们享受的是攀登过程本身。刻意练习是痛苦的,但当你看到自己昨天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,那种愉悦无可替代。

自驱力第三大内在引擎“目的”。维基百科的编辑们分文不取却构建出最大知识库,开源程序员熬夜写代码只为“创造的快感”。有人问临终者最后悔什么?排第一的是“没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”。找到那件“比自身更大的事”——无论是让病人少些痛苦,还是教会孩子阅读,都能让普通日子镀上金边。

唤醒自驱力:不需要宏大的理论

当楼下幼儿园取消小红花榜,改成让孩子们轮流当“今日发现家”,那个总缩在最后的女孩,举着落叶对全班说:“看!叶脉是树的血管!” 

当家里小侄女学琴,妈妈不再说“练完一小时吃冰淇淋”,改成“听听这个音像不像雨滴敲瓦片?” 

当上周用废纸箱做了个歪扭的鸟屋,今天竟真有麻雀叼着草茎钻进去。

当取消家务时间兑换零花钱的机制,在孩子自主完成家务时,表扬“你的方法真巧妙”而非“你真聪明”。

这样我们的自驱力就会慢慢地被唤醒。

控制带来服从,自由点燃投入。当我们不再以冰冷的结果丈量灵魂,停止把生活拆解成交易,内在的火种便噼啪作响——它不是被点亮的,而是在束缚解开时,自己燃烧起来的。

登录 留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