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活得特别紧绷,一点小事就能让他情绪失控、暴跳如雷,哪怕面对至亲好友,也是如此。记得去年热播剧《玫瑰的故事》中有这么一个片段:女儿小初吵着要吃饭,男主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和青菜等食材开始准备晚饭。可当他看到女儿不听自己的叮嘱、偷偷把玩鸡蛋并打碎一地时,男主瞬间情绪失控,冲着女儿大发雷霆,指责女儿不听话,女儿瞬间被吓得哇哇大哭。
如果类似的场景在你身上经常上演,那么我特别推荐你学习下《积极改变》的作者刘琳老师主讲的情绪管理课,主动提升我们情绪气球的张力,避免一吹就破,扰了自己、伤了他人。这门课程已上传至召唤峡谷学习平台,大家可按需学习,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学习收获。
一、情绪是经认知加工所产生的主观体验
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。譬如秋叶飘落,有些人会觉得特别欣喜,因为最爱的季节终于来了;有些人觉得特别伤感,因为这片落叶触发了自己的伤心往事;也有些人表现得非常平静,春去秋来不过是寻常的季节交替而已。之所以如此,源于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,它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决定,而是经由我们内心的信念、想法“加工”后产生。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便掌握了情绪管理的钥匙:如果你不愿意,没有人能直接给你某种情绪。
二、情绪无好坏,消极情绪亦有积极意义
我们常追求积极情绪,回避消极情绪。然而,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,即使是我们本能回避的消极情绪,也各有其价值:恐惧让我们集中注意力、主动躲避风险;焦虑提醒我们为重要事项做好充分准备;愤怒蕴含力量,帮助我们守护底线与尊严;悲伤让我们放慢脚步,审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;懊悔启发我们总结经验,避免再犯同类错误。
三、情绪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消极情绪,而是要觉察、接纳、调节消极情绪,面对未来做出有利于身心健康、人际关系的积极选择。具体来说,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管理练习:
(1)觉察情绪:做自己的观察者
西方有句谚语说“Awareness is the 90% of the solution”,《西游记》里说“看见即降伏”,这两句话都强调了觉察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。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基石,它包含两个层次:一是敏锐地“看见”自己当下的情绪,如“我现在感到非常焦虑”;二是深入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,如“我焦虑是因为我担心这次项目汇报出错”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多留意自身的生理信号(如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)和情绪触发点(如需求被漠视、原则被侵犯、专业被质疑等),从而更快地识别和命名情绪。
(2)接纳情绪:没有错误的情绪
接纳情绪就是不评判、不压抑、不忽视自己的情绪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合理的。我们要学会将“我”和“我的情绪”分开——产生消极情绪,并不意味着我脆弱或不够好,这只说明我是一个正常的、有血有肉的人;退一步而言,即使我此刻是“脆弱”的,也并不能说明我是一个脆弱的人,因为我还在成长,我依然有可能积极地寻求改变。真正的改变,始于全然的接纳。
(3)理解情绪:探询冰山之下的根源
美国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的“冰山理论”认为,外在情绪只是内在世界的一角。要理解自己看似“不可理喻”的情绪化表现,需深入探询内心隐藏的想法、未被满足的期待和
渴望。当情绪来临时,我们要问问自己:“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我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?”
(4)调节情绪:升级认知,转化情绪
源于认知而非客观事实。我们可以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“情绪ABC理论”来升级我们的信念(B),从而改变情绪后果(C)。例如,当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方案提出疑虑时,若我们认为“这是对我能力的否定”,便会感到沮丧;若解读为“这提供了宝贵的完善视角”,便会感到积极且有动力。转换认知,情绪自转。

(5)激发行动:聚焦“影响圈”与“控制圈”
最终,我们要将情绪能量转化为积极行动。借鉴“关注圈、影响圈和控制圈”模型,我们能更明智地分配精力。
关注圈:我们关心但无法控制的事情,如领导对工作提案的反应、某些事情的最终结果。
影响圈:我们能间接影响或部分控制的事情,如通过完善方案、加强沟通说服力来争取领导对方案的认可。
控制圈:我们完全可控的事情,如我如何解读领导对工作提案的反应——是直接回怼还是坦然接受等。
当我们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聚焦在控制圈和影响圈,积极改变我们能改变的、坦然接纳不能改变的,我们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、事情就越容易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。
当我们学会觉察、接纳、理解、调节情绪,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积极行动时,我们就不仅是在管理情绪,更是在掌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