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社会时钟”这个词来自于心理学,它有两种解读,一种是社会心理学上的解释,另一种是发展心理学上的解读。
社会心理学中的“社会时钟”多用于描述客观的、外在的“时钟”,比如说社会主流的认知是认为一个人差不多18岁上大学,22-25岁接受高等教育后正常毕业找工作,25-30岁该结婚生子,40岁应该在事业上小有成就,生活也该是蒸蒸日上的。你到了这些岁数的节点上,没完成这些任务,别说自家爸妈了,就是周围吃瓜群众也会叨叨你,让你焦虑不安。
而发展心理学中的“社会时钟”则是一种主观描述,比如说你有个朋友,他18岁上大学,25岁硕士毕业,30岁娃也有了,事业也开始起飞了,换房换车也提上日程了。你作为他的朋友,一方面替他高兴,认可这个节奏;但另一方面,对比之下你在这几个年龄节点上的节奏都没跟上,可能30岁了还在出租房里想着明天的面试,于是你自发地焦虑了。
这两个概念虽说在描述上几乎一模一样,但是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。前者的压力源来自于外在世界,后者的压力源来自于内在世界。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后一种对“社会时钟”的表述,前一种表述更像是大众基于年龄层面,对个体的道德绑架行为。
不过呢,即便是这种内发的,似乎有合理性的“社会时钟”,也不过是一种庸人自扰。光瞅着别人大都是多大岁数干啥事,因为自己到同样的年纪没做到就焦虑,没意义呀。如果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没有此类“社会时钟”的环境中去,那么不出几年,由于跟大众节奏对不上而产生的“社会时钟”焦虑将会不治而愈。因为在新的背景下,老节奏已经不复存在,那么如果还是有执念,打算多少岁必须干什么,反而会沦为新环境中的“怪人”。
因此,社会时钟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,它不过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所默认达成的一种潜在共识。环境一变,时钟也就变了。甚至在极度主张自我的圈子里,每个人都对生命节奏有着仅属于个体的认知,此时社会时钟就会被毁灭掉。
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圈子有个大趋势,你生于斯长于斯,耳闻目睹大都是同一个节奏,导致你默认了这个节奏,并且下意识的去追逐这个节奏。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很重,受到社会时钟的影响也就越小。特别是现在流行的“躺平人”,自己舒服就行了,外人说什么都当耳边风,社会化意识弱,这个时钟对他们的影响也就小的多。
作为一个不太认同社会时钟概念的人,我觉得既无需非得顺着它来,也无需处处跟它唱反调。考虑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,然后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走,你才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。